萍乡二中 邬小红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生长点是“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是“探究性学习”。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而要实现这一转变,除了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外,还必须推动教师观念和教师角色的转变。
近几年来,主导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虽然有所更新,但主要观念仍然停留在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圈子里,传统教育观念仍束缚着大批教师。主要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知识、轻社会实践;重死记硬背、轻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重校内课堂教学、轻校外社会教育;重教学能力、轻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能力。要深化教育改革,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实施研究性学习,就是转变教育观念的具体措施。教育要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转变以考试分数为唯一评价教和学、好与坏的质量观,树立起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充分发展的教育质量观,确立教育为提高国民素质服务的目标观。加强教育理论学习,转变教师育人观,教学观。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提出过:"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地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只有教师具有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方能在教学中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蓬蓬勃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新世纪需要的创造性人才。
在实施研究性学习中,要让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上得以真正落实,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首先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动”起来,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人,从而更好地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而要使学生“动”起来就必须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促使教师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要变“牵着学生走”为“推着学生走”,要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用鞭策、激励、赏识等手段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由“导师‘向”学友’转变,我们倡导专家型教师,但不提倡教师站在专家的高度去要求学生,教师要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快乐一起分享、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学友; 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成为了学生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教师单向唱、灌输知识,缺乏师生互动,更缺乏生生互动,在新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输出信息,而且要交换信息,更要接受学生输出的信息,教师要促成课堂中信息的双向或多向交流,因而教师要成为课堂中信息交换的平台; 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新的课堂中不能仅仅是教师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解决问题,它要求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因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向教师提出问题,便是对教师的挑战,开放的课堂中教师随时可能接受学生的挑战,而成为应战者; 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园丁”是令人尊敬的,但“园丁”又是令人遗憾的,因为园丁把花木视作“另类生命”,园丁在给花木“浇水、施肥”的同时,还要给它们“修枝”、“造型”,他们是按照园丁自己的审美标准把花木塑造出来供人们欣赏,在园丁看来不合自己情趣的“歪枝”、“残枝”是可以“判死刑”的,他们可以随意“修剪”,可以培育出以曲为美的“病梅”,然而教师与学生的生命同源,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的缺点存在,应该允许奇才、偏才、怪才、狂才的发展,教师应该给学生的成长引路,给学生的人生导向,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空间,更不能给不服自己管教的学生或有某种缺陷的学生“判死刑”,教师应该多一些爱心,多一些对“问题学生”的理解与关怀,将学生的缺点当作财富而施教,因为它可能使你成为教育家——没有任何一个教育家不是因为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获得成功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家的。
新课程改革为老师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一切为了学生”,这将是老师心中为之奋斗的目标,在为之奋斗中,愿我们的老师不再仅仅满足于传道解惑授业,而应当学会创新,即观念、知识和方法的创新。21世纪的教师不再迷信权威和书本,他坚信,一切现存的文明都是对人类过去经验的总结。他要做的是如何站在过去人的肩上向新的高度攀登。终其一生,他也许难以攀上笑的高峰,但他可以努力去开辟蹊径,在综合的基础上创造出新知识。21世纪的教师将不再迷信自己,不再把自己的职业角色神化。学高为师,不仅在于为知识容量,更在于知识的创新,这就要求敢于批判自己,甚至敢于否定自己。事物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教师不可能穷尽过去和未来,他要做的就是在不断地批判自己中创新。21世纪的教师也不再把学生视为知识的接受器,而是将其视为具有独立意志的与教师平等的创造主体。课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场所,更是思想交流的对撞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肆无忌惮"地对老师的观点提出质疑,甚至否定。同样,老师也可以对学生质疑"毫不客气"地进行反驳,一切都是那么自然。